全台诗
江昶荣(1841~1895),原名上蓉,字树君,号秋舫,清六堆竹围庄人(今屏东县内埔乡)。同治九年(1870)举人,光绪九年(1883)登进士第。在朝廷派为四川即用知县后,因中法战争爆发,闽台海道受阻,隔年始抵达四川,竟被朝廷误认为抗命而遭革职。江昶荣复官无望欲返台湾,成都好友为其饯行,即席赋诗〈逾限被议自蜀旋里留别诸同仁〉四首,四川道台杨春樵评曰:「一字一泪,不觉同声一哭。」此诗因而传扬四川,前来拜谒者不断,饯宴无数,旅费遂不筹而足。光绪十三年(1887)返回台湾,曾至恒春、台南一带任教。屏东隘寮溪经年泛滥,力倡修筑堤防,关心公益,为乡里称道。二十一年(1895)割台之役,闻讯忧愤,因病卒。江昶荣的诗作目前辑录发表的有吴浊流〈江昶荣的遗稿〉、钟壬寿〈江进士昶荣公事迹〉两文。据《屏东县志‧江昶荣传》记载,江昶荣有遗诗三十首,以及福建乡试朱卷一份。目前已知共有三十三首,吴浊流〈江昶荣的遗稿〉收录二十九首,缺〈癸未年会试旅费无措亲朋漠然聊赋七律以见志〉、〈偶然〉、〈偶成〉、〈赋得山翠万重当槛出得山字五言八韵〉四首。前三首见钟壬寿〈江进士昶荣公事迹〉,后一首见《福建乡试朱卷》。今依据上述资料,予以汇整校录。
逾限被议自蜀旋里留别诸同寅之ㄧ(清·江昶荣)
七言律诗押阳韵
题注:作者注:「丁亥(1887)三月作。」此组诗收于吴浊流〈江昶荣的遗稿〉,又载钟壬寿〈江进士昶荣公事迹〉、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、赖子清《台海诗珠》。编者按:「寅」,〈江进士昶荣公事迹〉误作「仁」。
忽闻姓氏挂弹章,捧檄西来梦不长。廿载功名如画饼,一肩行李剩诗囊。
同城作客情难别,干禄荣亲愿未偿。此事何须骚首问,九霄云外色苍苍。
逾限被议自蜀旋里留别诸同寅 其二(清·江昶荣)
七言律诗押支韵
题注:作者注:「丁亥(1887)三月作。」此组诗收于吴浊流〈江昶荣的遗稿〉,又载钟壬寿〈江进士昶荣公事迹〉、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、赖子清《台海诗珠》。编者按:「寅」,〈江进士昶荣公事迹〉误作「仁」。
携手长亭折柳枝,相逢巴蜀忽相离。风尘有债儒冠累,天地无情仕路歧。
逾限非关民社事,去官偏遇圣明时。登楼王粲吟怀苦,万里归心托子规。
其三(清·江昶荣)
七言律诗押东韵
题注:作者注:「丁亥(1887)三月作。」此组诗收于吴浊流〈江昶荣的遗稿〉,又载钟壬寿〈江进士昶荣公事迹〉、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、赖子清《台海诗珠》。编者按:「寅」,〈江进士昶荣公事迹〉误作「仁」。
孤舟江上一帆风,东望沧溟晓日红。褫职几忘科目贵,开怀莫放酒杯空。
陶潜归去遭逢异,潘岳閒居感慨同。自笑未能恢壮志,毛生亲老在家中。
其四(清·江昶荣)
七言律诗押先韵
题注:作者注:「丁亥(1887)三月作。」此组诗收于吴浊流〈江昶荣的遗稿〉,又载钟壬寿〈江进士昶荣公事迹〉、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、赖子清《台海诗珠》。编者按:「寅」,〈江进士昶荣公事迹〉误作「仁」。
空橐难言赎罪愆,浮沉身世总凭天。戎旃从事回闽日,宦海翻波入蜀年。
此别亲朋留后约,他时山水认前缘。梁间燕子营巢稳,伫盼归鸿破晓烟。
登恒春南城楼(清·江昶荣)
七言律诗押尤韵
题注:作者注:「戊子年(1888)八月十四日。」此诗收于吴浊流〈江昶荣的遗稿〉,又载钟壬寿〈江进士昶荣公事迹〉、陈汉光《台湾诗录》、赖子清《台海诗珠》。
城外层峦城上楼,南来有客此勾留。龙潭水浅田园在,猴洞亭高石径幽。
扑面凉风疑异候,关心明日是中秋。披荆斩棘非容易,只望贤能百里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