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。挫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,是谓玄同。故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;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害;不可得而贵,不可得而贱。故为天下贵。
知(zhī)者(zhě)不(bù)言(yán),言(yán)者(zhě)不(bù)知(zhī)。
挫(cuò)其(qí)锐(ruì),解(jiě)其(qí)纷(fēn),
和(hé)其(qí)光(guāng),同(tóng)其(qí)尘(chén),
是(shì)谓(wèi)玄(xuán)同(tóng)。
故(gù)不(bù)可(kě)得(de)而(ér)亲(qīn),
不(bù)可(kě)得(de)而(ér)疏(shū);
不(bù)可(kě)得(de)而(ér)利(lì),
不(bù)可(kě)得(de)而(ér)害(hài);
不(bù)可(kě)得(de)而(ér)贵(guì),
不(bù)可(kě)得(de)而(ér)贱(jiàn)。
故(gù)为(wéi)天(tiān)下(xià)贵(guì)。
解释翻译
养生处世该如何老子这人很有意思!自己一部五千言的巨著,经常把要紧的话先漏了一些,就如武侠小说一样,露一手,点到为止,又赶快收回去了。五十五章正讲到要紧的地方,他话锋一转,在这章里自己又批评起自己来了。他说知者不言,言者不知,最高明的人,真正有智慧的人,是不说话的。本来不说而又说的人,才是笨蛋,他自己骂了自己。唐代的诗人白居易,作过一首诗:
言者不如智者默 此语我闻于老君
若道老君是智者 如何自著五千文
言者不如智者默,爱说话的人,宣扬文化,讲经说道,都是笨蛋,同我们一样。言者已经是没有真智慧,真的智者,则缄默不言。此话我闻于老君,这话是老子自己讲的嘛!我也是那么听来的。若道老君是智者,如果说老子本身真有智慧,如何自著五千文,他为什么又写了这本五千字的书呢?他到底是智人还是笨人?这是白居易对他的幽默表达。
现在也不管老子是智或笨,他仁慈地告诉我们修养的方法,塞其兑,兑是卦名,兑卦代表了嘴巴,上面有缺口的。老子说修道的人第一要不多说话,要含默不言。关于说话的道理,根据历史的记载,很多成功的人物,多为沉默寡言型。但是沉默寡言的人,不是完全不说话,而是少话;一说话就是中心点,很扼要又中肯,这是成功人物的一个特点。至于修道的人,多半完全不说话;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修养的方法,要塞其兑,就是不说话。
闭其门,把眼睛、耳朵,凡是张开的都收拢起来。挫其锐,解其分,有些版本中的这个分字,写成为纷扰的纷。
挫其锐,真正的修道,要把思想最尖锐的地方磨炼成平和。比如有些青年人到长者那里谈道,既然是为道而往,应该说是未曾闻道,而他表示自己对于佛道已经有领悟了。他固然也非常聪明,可是他就犯了一个大忌,就是太尖锐了,聪明也是假聪明!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,就是达到挫其锐的程度,把尖锐的聪明棱角都磨下去了。解其分,这是指心里的妄念,要把分别妄想除掉。
和其光,把自己外露的光明收起来;同其尘,处世之道,不要显露特别之处,和平常人一样,很平凡,是谓元同,这才是修道人的榜样。元就是玄字,修道人必须要和光同尘。这一节和第五十五章都解释了第二十六章虽有荣观,燕处超然的道理。这一章主要的说明,不只是修道的经验,也是做人处世的道理。
我们中国文化有个好处,也有个坏处,好处是几千年来,教导后代的,都是叫我们少说话。祸从口出,病从口入,这是中国的古训名言。尤其夏天乱吃东西,都是从嘴巴吃进来的,这是病从口入。至于祸从口出,就是由讲话产生的麻烦。这个道理,看起来是要培养最高尚的修养;但是在另一方面看,也养成了一个不关心别人的民族性,不管人家的闲事,不大肯帮忙别人。尽管讲仁义之道,在祸从口出、各人自扫门前雪,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教训下,却缺乏慈悲心、同情心。
我们的民族同其他民族相比,我们的民族虽然没有讲个人自由,可是那种自私的心态,比别的民族的个人主义还更厉害。这也就是这个教育修养所产生的流弊。老子在这一节里,告诉我们处世的道理,就是向这个路上走,尽量地不说话,为人处世,要把自己的聪明磨掉。尤其是青年人,聪明不要外露,再把思想上的纷杂去掉,最后和光同尘。
那么什么是做人最高的艺术呢?就是不高也不低,不好也不坏,非常平淡,和其光,同其尘,平安地过一生,最为幸福。他说这就叫元同。元同的道理,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明,就是最平凡。做人要想做到最平凡,也是不容易的,谁都不容易做到。假使一个人真做到了平凡,就是真正的成功,也是最高明的。
不可得而亲,不可得而疏,做到了最平凡处,有这样修养的人,想要特别亲近他,做不到;想跟他疏远也不可能。不可得而利,不可得而客,也没有特别地蒙利,也没有特别受害。不可得而贵,不可得而贱,换句话说,没有亲疏,没有利害,没有得失贵贱,永远站在真正的中庸之道,故为天下贵。所以修道人的作为,永远是中庸之道,既不高明也不卑下,既不骄傲也没有自卑,没有了不起,起不了,永远是中和之道。
这是这一章的结论,下面他转了一个方向,还是讲道路之用。
老子 道德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