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国学

子部.老子道德经.道经·第三十一章原文解释翻译

夫兵者,不祥之器,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。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为上。胜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乐杀人。夫乐杀人者,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。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。偏将军居左,上将军居右,言以丧礼处之。杀人之众,以悲哀泣之,战胜以丧礼处之。

子部.老子道德经.道经·第三十一章原文解释翻译

fūbīng zhě , bù xiáng zhī qì , wù huòèzhī , gùyǒudào zhě bùchù。

夫兵者,不祥之器,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

jūnzǐjū zé guì zuǒ , yòng bīng zé guì yòu 。

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。

bīng zhě bù xiáng zhī qì , fēi jūnzǐzhī qì , bùdéyǐ ér yòng zhī , tián dànwéishàng。

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为上。

shèngér bù měi , ér měi zhī zhě , shìlèshā rén 。

胜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乐杀人。

fūlèshā rén zhě , zé bùkědézhì yú tiān xià yǐ 。

夫乐杀人者,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。

jí shì shàng zuǒ , xiōng shì shàng yòu 。

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。

piānjiāngjūn jū zuǒ ,shàngjiāngjūn jū yòu , yán yǐsānglǐchǔzhī 。

偏将军居左,上将军居右,言以丧礼处之。

shā rén zhī zhòng , yǐ bēi āi qì zhī , zhànshèngyǐsānglǐchǔzhī 。

杀人之众,以悲哀泣之,战胜以丧礼处之。


解释翻译


兵器啊,是不祥的东西,人们都厌恶它,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。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。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,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,万不得已而使用它,最好淡然处之,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,如果自以为了不起,那就是喜欢杀人。凡是喜欢杀人的人,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。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,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,偏将军居于左边,上将军居于右边,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。战争中杀人众多,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,打了胜仗,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。

夫兵者,不祥之器,物或恶之,故有道者不处。

兵之用武器,是不祥之物,人人都厌恶它,所以有道行的人都不会去使用它。

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。

君子都是以左面为贵,用兵时都已右边为贵。(这里大家可能会不太懂,老子有个图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左青龙,右白虎龙之祥,虎之凶)

君子都是以左面为贵,用兵时都已右边为贵。(这里大家可能会不太懂,老子有个图片大家可以看一下左青龙,右白虎龙之祥,虎之凶)

太极八卦图

兵者不祥之器,非君子之器,不得已而用之,恬淡为上

兵之用武器是不祥之器,非君子所用之器,只有在万不得已之时使用,使用也要淡然处之适可而止,达到目的即可。

胜而不美,而美之者,是乐杀人。

即使胜利了也不要沾沾自喜,沾沾自喜的意者其喜欢杀人。

夫乐杀人者,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。

沾沾自喜乐杀人者,就不能再天下取得真正的成功。

吉事尚左,凶事尚右。偏将军居左,上将军居右,言以丧礼处之。

吉祥的事情以左面为上,凶恶的事情以右边为上,偏将军做站之时居左,上将军做站之时居右,这里言意就是要把战争当作丧事来看。(这里就好比阴间和阳间一样,做站不管那方胜利了或者失败了,都会损失都会有人丧失生命。所以要把带兵打仗当作丧失来看待。)

杀人之众,以悲哀泣之,战胜以丧礼处之。

杀人众多,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叼念他们,即使是打了胜仗,也要以丧事出来处理。

这一章仍是讲战争之道,是上一章的继续和发挥。上一章着重从后果讲,这一章以古代的礼仪来比喻。按中国古代的礼仪看,主居右,客居左,所以居左有谦让的意思,君子居则贵左,用兵则贵右。老子认为,兵器战争虽然不是祥的东西,但作为君子,在迫不得已之时,也要用战争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,只是在获取胜利时不要以兵力逞强,不要随意地使用兵力杀人。相反,对于在战争中死去的人,还要真心表示哀伤痛心,并且以丧礼妥善安置死者。

[长篇大论]

记得人家孙子兵法里面曾经说过,最好的将军打仗是不用兵的。就是要和平众生平等,不管是那个国家的人,他都是人地球村乃是一家人,当天地万物从无到有不就是慢慢的发展的嘛~ 所以作为中国人不要有分别心,不管他是美国人还是德国人,都是一家人对人都要彬彬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。

非好战的诸葛亮

兀突骨谓孟获曰:果不出大王所料。孟获大笑曰:诸葛亮今番被吾识破!大王连日胜了他十五阵,夺了七个营寨,蜀兵望风而走。诸葛亮已是计穷;只此一进,大事定矣!兀突骨大喜,遂不以蜀兵为念。至第十六日,魏延引败残兵,来与藤甲军对敌,兀突骨骑象当先,头戴日月狼须帽,身披金珠缨络,两肋下露出生鳞甲,眼目中微有光芒,手指魏延大骂。延拨马便走。后面蛮兵大进。魏延引兵转过了盘蛇谷,望白旗而走。兀突骨统引兵众,随后追杀。兀突骨望见山上并无草木,料无埋伏,放心追杀。赶到谷中,见数十辆黑油柜车在当路。蛮兵报曰:此是蜀兵运粮道路,因大王兵至,撇下粮车而走。兀突骨大喜,催兵追赶。将出谷口,不见蜀兵,只见横木乱石滚下,垒断谷口。兀突骨令兵开路而进,忽见前面大小车辆,装载干柴,尽皆火起。兀突骨忙教退兵,只闻后军发喊,报说谷口已被干柴垒断,车中原来皆是火药,一齐烧着。兀突骨见无草木,心尚不慌,令寻路而走。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,火把到处,地中药线皆着,就地飞起铁炮。满谷中火光乱舞,但逢藤甲,无有不着。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,烧得互相拥抱,死于盘蛇谷中。孔明在山上往下看时,只见蛮兵被火烧的伸拳舒腿,大半被铁炮打的头脸粉碎,皆死于谷中,臭不可闻。孔明垂泪而叹曰:吾虽有功于社稷,必损寿矣!左右将士,无不感叹。

制 楚

齐国任用管仲为相,不仅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得很好,而且还征服了周围许多诸侯小国,只剩下楚国不听齐国号令了,这成为了齐国成为争霸中原的燃眉之急。

齐国的几位大将纷纷向齐桓公请战,要求带兵攻打楚国。管仲听了连连摇头,他对大将们说:齐楚交战,两败俱伤,不仅要用完我们齐国的多年积蓄,而且齐楚两国的百姓也将永无宁日。

大将军们哑口无言,等着管仲拿出好的主意,管仲却不慌不忙,带着人去看炼铜的去了。

一天,管仲带着一百多名商人到楚国去买鹿。当时鹿在其他国家都是稀有的动物,仅仅楚国才有。但当时楚国的人们却只把鹿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,用很少的钱就可以买到一头。管仲派商人四处扬言,说齐桓公好养鹿,不惜重金收购鹿。

齐国商人开始购鹿,三枚铜币一头。过了十几天加价为五枚一头。

楚国的楚成王和大臣们得知此事,很是高兴,他们认为齐国很快就要遭殃,齐桓公会像十年前的卫国国君好养鹤一样而丧失国家,他们楚国就可以坐得天下了。

管仲又把鹿价提高到四十枚铜币一头。

楚人听说一头鹿能与千斤粮食价格相同,便纷纷制作猎具,奔向深山去捕鹿,不再种田,连楚国的官兵也带着武器偷偷上山打猎。

一年间,楚地大荒,土地无人耕种,铜币却都堆成了山。后来楚国人没有了粮食,想用铜币买粮,却又无处可买。因为管仲早已发出命令,禁止任何诸侯国与楚国通商,不得卖粮食给楚国人。

这样一来,楚国军队也人饥马瘦毫无战斗力。楚成王无可奈何,忙派大臣去同齐国讲和,同意不再割据一方,保证接受齐国号令。

管仲不用一兵一卒,不动一刀一枪,就制服了本来非常强大的楚国。

注释出处

1、夫兵者:一本作夫佳兵者。兵者,指兵器。夫,作为发语词。

2、物或恶之:物,指人。意为人所厌恶、憎恶的东西。

3、贵左:古人以左为阳以右为阴。阳生而阴杀。尚左、尚右、居左、居右都是古人的礼仪。

4、恬淡:安静、沉着。

5、悲哀:一本作哀悲。

6、莅之:到达、到场。

 

  • 子部.老子道德经.德经·第八十章原文解释翻译
  • 小国寡民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;使民重死而不远徙。虽有舟舆,无所乘之,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。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...

  • 子部.老子道德经.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,不可执也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夫原文解释翻译
  •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,不可执也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...

  • 子部.老子道德经.道者万物之奥。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尊,美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,虽有拱璧以先驷马原文解释翻译
  • 道者万物之奥。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尊,美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,虽有拱璧以先驷...

  • 子部.老子道德经.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是以圣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。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原文解释翻译
  •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是以圣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。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...

  • 子部.老子道德经.德经·第六十二章原文解释翻译
  • 道者万物之奥。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尊,美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,虽有拱璧以先驷...

  • 子部.老子道德经.大道泛兮,其可左右。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,功成而不有。衣养万物而不为主,可名于小;万物归焉而不为主,可名为大。以其终不自为原文解释翻译
  • 大道泛兮,其可左右。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,功成而不有。衣养万物而不为主,可名于小;万物归焉而不为主,可名为大。以其终不自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