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国学

子部.老子道德经.道经·第二章原文解释翻译
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後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惟弗居,是以不去。

子部.老子道德经.道经·第二章原文解释翻译

tiān xià jiē zhī měi zhīwéiměi , sīèyǐ ;
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

jiē zhī shàn zhīwéishàn , sī bù shàn yǐ 。

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
gùyǒuwúxiāngshēng ,nányìxiāngchéng ,chángduǎnxiāngxíng , gāo xiàxiāngqīng , yīn shēngxiānghé, qián hòuxiāngsuí 。

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後相随。

shì yǐ shèng rénchùwúwéizhī shì ,xíngbù yán zhījiào,wànwùzuòyān ér bù cí , shēng ér bùyǒu,wèiér bù shì , gōng chéng ér fú jū 。
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

fūwéi fú jū , shì yǐ bù qù 。

夫惟弗居,是以不去。


解释翻译


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,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。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,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。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,难和易互相形成,长和短互相显现,高和下互相充实,音与声互相谐和,前和后互相接随--这是永恒的。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,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: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,有所施为,但不加自己的倾向,功成业就而不自居。正由于不居功,就无所谓失去。

[长篇大论]
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矣

一个物体的一体两面。比如全世界的男人都喜欢女人,女人是个好东西,追啊追的,这就叫皆知美之为美。如你所说,你老公为整天背着你偷偷摸摸的上黄色网站,电脑染病毒还不算,把自己身体都给掏空了,这就叫斯恶矣。 直白来说,就叫裹着毒药的蜜糖,你看着是好的东西,那不一定是好东西,苦果在后面呢。所以圣人守中庸之道,好的东西咱不贪,坏的事情我也不做,这都是聪明人,明哲保身。确切的说,这是有智慧的人,大智若愚,不是世间的小聪明,世间小聪明那叫算计,什么都为了一个我字,我想拥有这个,我想得到那个,坑蒙拐骗,不惜采取一切手段,这种聪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,算来算去算自己那种。

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

跟上面的是一样的道理,自古都说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。每个人的看法不同看到得东西不同,所有每个人的境界不同,凡事都有两面,有的人行善的善果,有的人行善不一定就得到善果。就像达摩祖师所说的一样,行善不能总挂在心理面你做了多少善事,多么多么的伟大,这样的善是虚伪的也是无有功德的,一切随缘。要是我有什么说的不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点。

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後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,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惟弗居,是以不去

这个道理相信大家仔细看了上面所说就应当明白,凡是都有两面,就像上面的话一样,有无相生 就是说有和无是并存的,没有有就没有无,相生相克,难易想成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难那里来的简单,要是没有简单何以体现难处?

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盈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 这上面所讲的有无相生有指具体实物,无指抽象虚拟的。比如说您现在想买辆车,您先有这个想法,这个想法就是抽象虚拟的,是无。由于你有了这个想法,您支付了款项,终于买了辆车,这就是有。车使您,享受快感,开心,这些是由您心里所想所以是无,这也就是有生无,这就是老子所讲的有无相生。

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里列举的二极就是阴阳,相生相克相互依存。
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

圣人就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的人,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规律而行事,所以他无所不为。

万物作而弗始,生而弗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弗去

圣人不断的探索发现万事万物的内在本质规律,圣人不会认为这些事从自己就开始有的,也不会据为己有,圣人还是不断的探索虽然,已经功高而不会居功自傲,所以圣人都不居功自傲得到了百姓的支持,所以也就解释了下面的话夫唯弗居,是以弗去

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的哲学内涵

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也是中国唯物辩证法的典型例子。

古时候,塞上有一户人家的老翁养了一匹马。有一天,这匹马突然不见了,大家都觉得很可惜。邻人来安慰老翁,老翁并不难过,却说:谁知道是祸是福呢?

邻人以为老翁气糊涂了,丢了马明明是祸,哪来的福呢?

过了一年,想不到老翁丢失的那匹马自己又跑回来了,还带回来一匹可爱的小马驹。邻人们纷纷来道贺,老翁并不喜形于色,却说:谁知道是祸是福呢?

邻人又迷糊了:白白添了一匹小马驹,明明是福,哪来的祸呢?

小马驹渐渐长大了,老翁的儿子很喜欢骑马。有一次,老翁的儿子从马上摔下来,竟把腿摔折了。邻人们又来安慰老翁,老翁十分平静地说:谁知道是祸是福呢?

邻人这回不响了,心想,儿子瘸了腿,怎么可能有福呢?

过了一些时候,塞外发生了战争,朝廷征集青壮年入伍。老翁的儿子因腿部残疾而免于应征。应征的青壮年大多在战争中死亡,老翁和他的儿子却免于难。

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。他告诉我们,无论遇到福还是祸,要调整自己的心态,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,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。这样,无论福事变祸事,还是祸事变福事,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。

老子的智慧不是言语所能表达,希望大家慢慢体会《道德经》。

本章内容分两层次。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。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,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,都具有相互依存、相互联系、相互作用的关系,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,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、普遍的法则。

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,展开第二层意思: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,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?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。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,随心所欲,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,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、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。他以圣人为例,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,但不是强作妄为。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;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,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。

朴素辩证法的闪光

朴素的辩证法,是老子哲学中最有价值的部份。在中国的哲学史上,还从来没有谁像他那样深刻和系统地揭示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规律。老子认为,事物的发展和变化,都是在矛盾对立的状态中产生的。对立着的双方互相依存,互相联结,并能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。而这种变化,他把它认为是自然的根本性质,反者,道之动也(第四十章)。老子的辩证法是基于对自然和社会综合的概括,其目的在于找到一种合理的社会生活的政治制度的模式。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对立面,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,如善恶、美丑、是非、强弱、成败、祸福等,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原理。譬如说,如果人们没有对美好事物的认定和追求,也就不会产生对丑恶现象的唾弃;当你还沉浸在幸福或成功的喜悦中时,或许一场灾祸或不幸正悄悄临近。

有个哲学家说过:人们讲得最多的,却往往是他最不了解的,人们对部分事物和表面现象的关注,常常会忽视整体的隐藏在深层次的、最本质的东西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《题西林壁》一诗中写道: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这富于哲理的诗句。表述了对事物全体与部分、宏观与微观、现象与本质等诸种关系的领悟,这富于启迪性的人生哲理,与老子的辩证法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如果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上,会发现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真理与谬误、美与丑、进步与落后等矛盾斗争中前进的。而辩证法的丰富内涵就包含在全部人类文明史中。

老子的朴素辩证法,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。传统文学艺术中有不少体现辩证思维的范畴,就与之有明显的渊源联系。例如有与无,出自老庄哲学,有无相生体现了事物 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,实际也体现了艺术创作的辩证关系。后世的作家、艺术家,他们逐步从老庄哲学中引申出了这样一种思想:通过有声、有色的艺术,而进入无声、无色的艺术深层境界,才是至美的境界。与之相关,虚与实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,而虚实相生理论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美学中独具特色的理论。

奇与正这对范畴涉及艺术创作中整齐与变化相统一的创造、表现方法,为中国古代作家、艺术家所常用。正指正常、正规、正统、整齐、均衡,奇指反常、怪异、创新、参差、变化,二者在艺术创造中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表现之一。在创作者们看来,其意味着事物与事物或形式因素之间既有对称、均衡、整齐以有参差、矛盾、变化,彼此相反相成,正中见奇,奇中有正,奇正相生,于是产生出和谐的、新颖的艺术美。倘若寻根究源,奇与正作为对立的哲学范畴,正始见于《老子》五八章:正复为奇。而将这对范畴移用于文学理论中,则始于刘勰《文心雕龙》。

不容否认,在中国哲学辩证法发展史上,老子的学说及其影响值得大书特书一笔。

注释出处

①恶已:恶、丑。已,通矣。

②斯:这。

③相:互相。

④刑:通形,此指比较、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。

⑤盈:充实、补充、依存。

⑥音声:汉代郑玄为《礼记·乐记》作注时说,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,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。

⑦圣人居无为之事:圣人,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。居,担当、担任。无为,顺应自然,不加干涉、不必管束,任凭人们去干事。

⑧作:兴起、发生、创造。

⑨弗志:弗,不。志,指个人的志向、意志、倾向。

 

  • 子部.老子道德经.德经·第八十章原文解释翻译
  • 小国寡民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;使民重死而不远徙。虽有舟舆,无所乘之,虽有甲兵,无所陈之。使民复结绳而用之。甘其食,美其...

  • 子部.老子道德经.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,不可执也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夫原文解释翻译
  •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,吾见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不可为也,不可执也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...

  • 子部.老子道德经.道者万物之奥。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尊,美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,虽有拱璧以先驷马原文解释翻译
  • 道者万物之奥。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尊,美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,虽有拱璧以先驷...

  • 子部.老子道德经.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是以圣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。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,处原文解释翻译
  •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故能为百谷王。是以圣人欲上民,必以言下之。欲先民,必以身后之。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...

  • 子部.老子道德经.德经·第六十二章原文解释翻译
  • 道者万物之奥。善人之宝,不善人之所保。美言可以市尊,美行可以加人。人之不善,何弃之有?故立天子,置三公,虽有拱璧以先驷...

  • 子部.老子道德经.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知足者富。强行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。死而不亡者寿。原文解释翻译
  • 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知足者富。强行者有志。不失其所者久。死而不亡者寿。知(zhī)人(rén)者(z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