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择日

盂兰盆节的由来与风俗习惯

盂兰盆节是每一年阴历的七月十五日,盂兰盆节也被称作“中元节”,一些地区别名“鬼节”。阴历七月十五这一天,佛教信徒要举办盂兰盆法会,敬奉如来佛和佛家弟子。那麼有关盂兰盆节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呢?
接下去,就要我领着大家一起来学习培训一下吧!

盂兰盆节的由来与风俗习惯

盂兰盆节的由来与风俗习惯

盂兰盆节的由来:

据《佛说盂兰盆经》的记述,“盂兰盆(ullambana)”是梵语乌蓝婆拏。盂兰,译者“倒悬”(人被下跌),盆就是指贡品的器皿,因此 ,“盂兰盆”的意思是用于救倒悬痛楚的器皿,衍化出去的意思是:用面盆放满千味五果,供奉佛祖和僧侣,以解救入炼狱的痛苦一切众生。

释迦摩尼佛有一关键徒弟唤作目犍连(通称目连),持念甚深,以奇技而出名,流传目连的妈妈干了许多 错事,人死之后变成了饿鬼,目连根据奇技见到后十分难过,就应用法术,将一些饭食交给妈妈服用,但是饭一到妈妈口边就化作焰灰,目连高声向释迦摩尼佛哭救。佛祖对他说,务必结合众僧的能量,于每一年七月中以千味五果,放置盆里,供奉十方佛家弟子,为此般福报,其母方可济度。目莲依佛意做事,其母终有摆脱。

这类典礼最开始从汉朝时期目连救母的福报水陆法会中刚开始时兴。西晋时,《盂兰盆经》被翻译成汉语,因为它所倡导的报答父母养育恩,和儒家思想传统式的孝敬父母的观念相符合,普受君主的称赞和高度重视,并在中华广为人知。据《佛祖统纪》记述,梁武帝即刚开始设坛举办盂兰盆法会。此后往后面,历代皇帝百姓多遵佛制,兴盂兰盆会,以报答父母、先祖大德。

唐代宗李豫每到七月十五日,必须在宫里举办盛大游戏的盂兰盆会。城中心的寺庙还要备办贡品,摆放于佛象以前,十分虔敬。

宋代儒释道三教合流,与道家中元节的祭拜逝者生命、儒家思想祭拜爸爸妈妈先祖等主题活动融合,组成中华甚至东亚文化圈的一系列祭拜主题活动,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化为民俗的拜祖日,家家户户拜祖亡亲,而且风靡放河灯念经饿死鬼主题活动。

来到清朝,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拜主题活动,更加高度重视,全国各地寺、院、庵、观广泛举办盂兰盆会,并在小巷设灵台念经念文,作水陆道场,放焰口,演《目连救母》戏,有的也有舞狮表演、戏法等主题活动,夜里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,放进水里,打火焚烧,另外还点放河灯,称之谓“慈航普渡”,十分繁华。以外,那时候家家户户,必须在门口道旁烧纸钱,以祀野鬼。

您很有可能也喜爱:
详细说明中元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
中元节的全国各地风俗习惯有什么?
不可不知道的中元节禁忌有什么
七月十五是啥节日?是中元节吗?

 


  • 中元节为何又叫盂兰盆节:盂兰盆节的由来
  • 中元节也称之为是鬼节,盂兰盆节,而大伙儿大量了解的是中元节被称作是鬼节,针对中元节被称作是盂兰盆节的掌握相对性较少,...